喜歡喝咖啡的你應該已經聽過藍瓶咖啡了,這個咖啡界中的 Apple,已經像病毒式一般的出現在各個社交、媒體上,有人說咖啡在被星巴克稱霸多年之後出現顛覆咖啡店的藍瓶咖啡才像是真的咖啡店,也獲得許多愛喝咖啡的創投大老投資,得以在美國、日本掀起這波藍風潮。
怎麼會將咖啡品牌與蘋果扯上邊呢?原因是藍瓶咖啡確實在美國吸引了許多科技業知名品牌投資。
藍瓶咖啡的執行長 Bryan Meehan 的一生非常有趣,早期在英國創立了 Fresh & Wild ,一間以有機食品販售為主的量販店,透過良好的經營模式在英國成為最成功的有機食品量販店,每周約有四萬多名顧客購買,而在 2004 年將之賣給美國的 Whole Foods Market。在 2007 年成立了 Nude Skincare,以天然的成分製成的保養、化妝品公司,至今還是經營得很好。就是以這種天然、有機的環保意識在做生意的他,決定拉幾位友人一起投資 Blue Bottle,Blue Bottle 的咖啡是來自於各莊園的單品咖啡豆,烘焙、手沖方式、飲用方式以及盛裝都有用心用熱情在每個步驟,而不是像星巴克的咖啡,不知道原本的咖啡豆種植地,只是進去店家裡看著一杯咖啡被組裝而不是一杯咖啡該有的體驗。
Blue Bottle 的愛好者大多都是科技圈的人,從以往到現在科技圈中商品功能性固然被強調,但用戶的體驗也很重要,像是 Facebook 不停地更換演算法,希望能夠在你打開臉書時可以看到你‘準確’想看的訊息,而 Blue Bottle 抓到了這個重點,嚴格的把關一杯咖啡從咖啡豆到你手中的每個步驟。
藍瓶以「靈魂」來注釋咖啡,創辦人 James Freeman 是個音樂人,較為浪漫而且感性,同時深受日本的職人精神影響,每杯咖啡都是講求該杯咖啡的靈魂。每一間分店都堅持採用自家嚴選、烘焙的豆子,在四十八小時內的咖啡豆才會被販售,每杯手沖咖啡都是咖啡師的作品,許多細節講究得令人驚嘆,但這就是藍瓶靈魂的迷人之處。
執行長 Bryan Meehan 夥同了創投公司、Twitter、Instagram、Flickr、Uber、About.me、Wordpress 以及 SoundTracking 的創辦人一起投資了 Blue Bottle,看到這些品牌也贊助藍瓶就知道藍瓶的魅力實在不可擋,更有人認為創辦人 James Freeman 在咖啡產業上的細節處理與用心與 Steve Jobs 之於 Apple 一樣,所以才會吸引這麼多的投資者,他們深信創辦人的特色能夠感染整個公司,那麼這公司必定會成功。
文章前面提及 James Freeman 深愛日本的職人文化,所以海外拓點第一個就是日本,主要的設點都是以東京為主,清澄白河旗艦店、新宿店、青山店、六本木店、中目黒店、品川店,店面都以倉庫、車庫較工業風的設計,與一開始創辦人在車庫開店的形象相印合。
James Freeman 認為這個進入日本市場的動作並非只是擴點,而是讓整體藍瓶更加升級的機會,希望可以藉有這個機會將日本職人的精神帶入藍瓶內部,日本的服務精神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出名的,一般的職人咖啡店也會自行鑽研研究如何讓咖啡更好,這與創辦人的理念相吻合,碰出美日咖啡文化的火花,讓藍瓶咖啡更加進步。
創辦人與執行長一致認為前進日本設立法人公司自行掌控各類變因,要知道的是創辦公司比授權成本還要高上許多,一個全新的市場、文化,對於不熟悉的市場有太多功課需要準備,但是創辦人的個性以及想法讓藍瓶得到了許多的投資,爾後也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基本上每間店天天都是爆滿的狀況。而相反地,像是星巴克這種授權模式,則會在每個國家中由當地的公司負責經營。
第三波的精品咖啡浪潮席捲而來,在世界各地已經不是義式咖啡拿鐵獨大的時代了,更多的店家著墨在精品單品咖啡上。其中藍瓶可謂這波咖啡浪潮中的佼佼者,成功的將這種咖啡文化推向國際,但是否能像當年蘋果觸碰手機出來時的風行相比,還是個未知數。
連鎖店或是展店較多的企業,常常為了每一間店維持原有的品質,會盡量將所有的步驟 SOP 所制訂好,一是為了讓顧客的體驗是維持相同的,二是將成本稍微壓低。但藍瓶卻打破了這個魔咒,將個人化與精緻化在連鎖店中同時展現,但這樣的經營成本也相對較高,如果這群團隊能夠在維持品質下持續展店,有朝一日在台灣開藍瓶咖啡,那麼有福氣的就是我們愛喝咖啡的人了!
在 2002 年時,身為單簧管手的 James Freeman 厭倦了表演時沒有好咖啡可以享用,只能在超市中買著廉價咖啡喝。因此他決定鑽研手沖咖啡,讓好咖啡可以分享給更多人,所以一開始在農夫市集出發,在這種「慢咖啡」發展的初期還有許多人不知道這種手沖咖啡與普通外帶店的咖啡有何不同。
藍瓶咖啡店中的器具都是以手沖為主,從開放空間、擺設陳列都訴說著藍瓶的‘靈魂’,每一杯咖啡都是咖啡師用心所沖,並非大量生產的咖啡體驗,讓每杯咖啡回歸到最初的沖泡體驗,讓每杯咖啡都有藍瓶與咖啡師沖煮的溫度。
好喝的咖啡不簡單,在每個環節上都注重且用心就會有美味的咖啡,從咖啡出產一直到杯中,都需要細心照料。
環保是執行長 Bryan Meehan 所一身致力於的方向,因此在耗材上,都會選擇對環境良好的,不使用塑膠杯,以可回收或是可分解的耗材為主,也跟歐美最近吹起的環保風相結合。
在美國與日本的文化交叉下,進入藍瓶咖啡店裡就有親切熱情的招待迎來,讓顧客覺得這裡不只是一個喝咖啡的地方,更像家。同時藍瓶也希望員工有一樣的感受,沒有業績的壓力也不會以業績來衡量一個咖啡師,藍瓶的理念覺得快樂是不能夠被量化的,有快樂的咖啡師也能帶給顧客快樂的感受體驗,這種快樂的企業文化再亞洲地區可能鮮少見到。
創辦人 James Freeman 是一個相對感性、浪漫的人,他在展店時設想的並沒有一般人這麼多,他深信著他感受到城市的咖啡文化以及氛圍更為重要,也成功帶入了藍瓶的精神至好幾個城市中。
濾杯分為扇形、錐形以及波浪形濾杯,Blue Bottle 則生產了扇形以及波浪形濾杯,購買大多都要請網路代購,如果你成為了藍瓶的粉絲,不如到國外時順手帶一個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