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來的 Blue Bottle 藍瓶咖啡崛起風潮中,備受威脅的可是同為美國出生的星巴克咖啡,但面對全世界咖啡市場的競爭,這個人像為標誌的品牌卻屹立不搖,到底是為什麼呢?
以往常被討論的事是星巴克的咖啡是不懂咖啡的人喝的,不過星巴克提供的更像是一套生活,而非僅僅是一杯咖啡。或許比拚咖啡口感,贏過星巴克的店家也非常多,但是星巴克也悄悄的在提升自己的沖煮技術及品質。在些許店家已經引入了 WBC 世界咖啡是大賽所使用的比賽機「黑鷹V388」,也看得出星巴克在這方面的加強以及努力。比 Facebook、Twitter 或是 Amazon 更給人生活感的是星巴克,影響了人的生活,就連阿里巴巴的馬雲都曾稱星巴克是間偉大的公司,淘寶應該要學習星巴克成為每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星巴克在臉書上粉絲專頁的按讚人數在世界排名第 94 名,大約是 3600 萬人,比台灣的人口還多。在 2013 年,每周去星巴克消費的人數已經超過 2500 萬人,美國的 APP 應用程式也來到了 1300 萬人,不過這卻不是星巴克一開始的樣子,要從一間‘純’賣咖啡的公司走向網路科技會是困難重重的一條路,就像 Nokia 沒有及時擁抱智慧型手機,在手機市場的大幅下滑狀況,可能在當初的決策是不夠前瞻的。
許多人認為一間咖啡公司不應該在那個年代擁抱網際網路,因此星巴克股價還大跌了,但在今天的你看星巴克,不免佩服當時的政策決定。近年來由於行動裝置更加普及,星巴克推出的 APP 不僅可以直接在門市中使用行動支付,甚至在網路上購買星巴克的相關產品(保溫杯、咖啡濾杯、咖啡器具等等),特別的是甚至能直接使用 UBER。
星巴克想打造的第三空間,意旨你在家、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個空間就是星巴克,可以在這裡完成未完成的工作、談生意、放鬆、家庭聚會等等,而這個第三空間的概念也確實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是如此。
第四空間就是社群,星巴克積極的拓展社群文化,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Pinterest 甚至是微信、微博,星巴克都要在這些第四空間拓展他的文化,因為品牌本身的討論度已經很高,在這個第四空間中會的文化傳遞的也非常快,因此星巴克更像是一個生活。
在美國的星巴克中,免費 wifi 熱點的速度是最快的,會員更能夠在 Spotify 上評價音樂,星巴克的數據會依此評分來調整該在星巴克的店中播放甚麼歌曲。在重視顧客的感受度上,透過與其他程式、產業的合作,讓顧客有更好的體驗。